【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快起床!要迟到了。”“不起!烦死了,每天一大早就催叫!"“认真写作业啊!""你总盯着我,那你来写吧!我去玩会"……朋友告诉我,她12岁的儿子总是和她各种唱反调,和她对着干,母子关系每天剑拔弩张,让她有心力交瘁。她说,时常被儿子气得半死,吼叫甚至打他都不起作用,反而越发固执、叛逆了,有时还和她对打;她说,自己很焦虑,明明为儿子好,可儿子这么不听话,怎能有出息!我非常理解朋友这种家有叛逆娃的感受,给了她一个温柔的拥抱。可接下来我对她说,既然我们是朋友,我就实话实说了:其实叛逆孩子内心是很挣扎的,他并不比你好受。孩子“有病",病因在父母啊!孩子越叛逆,你越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你以冷静而坚定,积极而不心急的态度对待你儿子时,你的言行才会让你儿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而非控制,这样你才能赢得你儿子的信任与合作。她有些迷茫地看着我,急切地问:对孩子态度要冷静而坚定,积极而不心急,表现在言行上尊重理解孩子,这些你能和我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吗?我说,我可以和你讲主要三点,更多具体方法,建议你自己去看看《叛逆不是孩子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这本专为4~18岁孩子的父母设计的家庭教育畅销书。且你要知行合一,保持自我觉察、积极践行,才能真正帮助你们母子走出心理困境,实现亲子关系蜕变,彼此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在听我讲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书中的三个要点后,去找来书看了,半个月后,她乐颠颠地跑来告诉我,她儿子现在是个自觉主动、快乐温暖的阳光少年了。她感谢我向她解读并建议她读了那本书,我说这更要感谢她自己对孩子的真爱与自我改变的成长心态,恭喜她亲子关系温馨幸福,儿子有机会人格独立成为自己了。这本书的作者杰弗里.伯恩斯坦博士,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有近30年心理咨询经验,是国际公认的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家。下面就让我会大家分享我和朋友讲的这本书的三个要点吧:01真爱孩子,就会理解孩子内心感受和需求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曾任北大心理系学客座教授的徐浩渊博士说: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该怎么做,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不被家人看见、理解,他们感受不到被爱,而是被控制,想维护自尊、自主权就会逆反大人的要求和态度,表现出叛逆行为。我们不妨探究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的儿子其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我们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当我们有了思考与反思,就会真正认同,理解孩子才是真爱孩子的观点。
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谁最理解你的感受和需求?被人理解,你有怎样的感受?又是如何帮助你表现出良好或积极行为的?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谁最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被人忽视、误解,自己有怎样的感受?又是如何影响自己做出逃跑或战斗模式的?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是不是觉得,被人理解是多么美好的事,让自己更有勇气和力量做好自己;或感慨,小时候要是有人能理解我,我的内心肯定会柔软些,就不会做出那些不明智的消极对抗或叛逆行为,那段灰暗岁月真是让人痛苦,也影响了我的成长。所以,将心比心,是时候向你的叛逆孩子,表达你的理解你的爱了!你的理解才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即使你不认同叛逆孩子的言行,也请你不要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和孩子争输赢了,提升自己的心理年龄到成年期父母期吧,用心去看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感受,倾听他的心声,并告诉他无论他的表现如何,你都会永远爱他、陪他一起成长。这样,他内心才会有安全感,就能走出战斗或逃跑的戒备模式,从而减少他的叛逆行为,也有助于他冷静下来。由此可见,要孩子冷静下来,首先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要在孩子之上,才有机会打破叛逆这个恶性循环。02做孩子的情绪导师,培养高情商、拥有幸福能力的孩子家长的情绪反应模式,创造了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情商与命运。
你简单粗暴,孩子也就学会蛮横和粗野。 你否定评判,孩子也就学会自卑和谴责。你溺爱代劳,孩子也就学会懦弱和依赖。你敌意控制,孩子也就学会争斗和叛逆;你善意理解,孩子也就学会尊重和宽容。你认可鼓励,孩子也就学会自爱和努力。你微笑信任,孩子也就学会乐观和自信。你沉着冷静,孩子也就学会从容和勇敢。那我们该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导师呢?以何种情绪回应叛逆孩子的情绪失控呢?我们要如何说和做,孩子才愿意合作呢?“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方法,是最触及心灵的核心方法,既使孩子沉迷在网络世界里,这个方法也很有成效。可是,作为叛逆孩子的父母,你肯定曾经对孩子有过太多次大喊大叫的经历,那是孩子的叛逆行为让你怒火中烧,即使你现在知道理解叛逆孩子有多么重要,但你有可能还是会惯性地大吼大叫。建议你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当你的伴侣、老板或其他人对你大喊大叫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回应?当被大喊大叫后,你会积极地做出回应并平静地按要求去行动吗?你是否会对向你大喊大叫的人心生恼怒?你是否觉得特有压力?是否心情很久都沉浸在消极无力、沮丧无奈中?通过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就会明白大喊大叫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且我们的破坏性情绪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对孩子有深切的同情和同理心,面对孩子叛逆行为,既使是沉迷游戏,也能换位感受:他是在弥补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当我们有这份觉察,就能依然做到"冷静、坚定而非控制"了——我们会情绪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游戏似乎占用了你太长时间,耽误了你做别的事情。
我希望你今天不要再玩游戏了,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看看玩游戏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当你能如此情绪稳定地作出有力表达,你已给了孩子很好的示范,你就是孩子的情绪导师,这对孩子一生影响深远。因为你能接纳真实的孩子,看见他内心真正需求,给予他理解和尊重,他就一定能与你合作并发展出高情商,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人。03鼓励孩子,孩子更有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著名心理学家、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首任院长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我们自己,都渴望被别人看见、肯定、鼓励,因为这能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好父母(或监护人)会让孩子,包括叛逆孩子,增强这种正向感觉:他们任何时侯,都会无条件接纳真实的孩子,总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积极面,给予孩子如实如是的肯定:比如,对一个上幼儿园4岁的孩子说,我为你今天早上的表现感到骄傲。你没有哭,也没有黏着妈妈,而是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宝贝儿。他们也从不要求孩子完美,把孩子犯错和失败看作是成长机会,温和引导孩子在错误经验中增强能力,鼓励孩子努力做得更好。
尤其叛逆孩子更需要家长无条件的接纳和鼓励。比如,13岁的孩子考试不及格,首先肯定孩子掌握了得分项知识,再和孩子一起冷静分析失分项的失分原因,并鼓励孩子只要下次更努力些就一定能进步。无论是一个微笑赞赏、一句如实肯定,还是一个真诚拥抱,这些精神上的鼓励,都会让孩子觉得很开心。孩子得到的鼓励越多,就越发表现优秀。我有个同学,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健康,父母恩爱,他父母从来都是鼓励孩子,从没有对他们的不足或过错,予指责嘲讽甚至棍棒教育,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坚定地说,他们一定能行。结果,我这位同学,还有他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哥哥15岁就考上北大后考研考博,现一家三口定居新加坡,他自己是一所中学校长,妹妹是妇产科主任医师,他和妹妹每个周末,会带着各自爱人和孩子回老家看望失侣独居的70多岁的开明母亲。需要一提的是,他们三兄妹的父母是农民,从小家境很一般。当父母的心态积极,尊重、信任、鼓励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积极行为越来越多,叛逆行为变得越来越少。由此,孩子的人格越发成熟,能力越发强实,内心自然更有力量、更自信,而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写在最后我今天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硕士力作《为何家会伤人》一书,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音乐家父母,他们期望一对儿女活成自己的样子,在二胡上能有所成就,于是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堪称残酷的高压、棍棒教育。
譬如,一次儿子一边拉二胡,一边偷偷地看小说,结果被妈妈发现,就遭到了一顿暴打。这对父母的教育让孩子们“成功”叛逆了。如果他们不强加控制儿女,也许他们的儿女长大以后也可以拉一手出色的二胡。但是,儿子拒绝拉二胡,他说他恨二胡,这辈子再也不想碰它。女儿倒是还拉二胡,但与父母基本断绝了来往,因为她无法压下内心的痛恨。父母粗暴地对待儿女,而儿女就学会了粗野,儿子“冷酷”地对待二胡,而女儿则"残酷"地对待父母。如果你自己或身边的一些父母(或监护人),喜欢对孩子的事干预、包办,剥夺孩子自我生命探索、做选择的权利;或不尊重孩子独立的生命个体,喜欢手握权仗唠叨、说教、批评、吼叫甚至打骂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不被关爱和理解,只有被嫌弃和打击;或习惯从行为层上升到身份层,否定评判孩子这个人;导致孩子感受自尊自主权受到侵犯,自我生命空间被侵占,而对抗、叛逆家长,而家长也因此精疲力尽,苦无他法,建议读读或推荐身边的父母读读这本,深受父母欢迎、畅销了十四年的家教经典《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是杰弗里.伯恩斯坦博士25年来心理咨询有效实践力作,书中十天计划,即十个策略方法,它们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为固执或叛逆孩子的父母提供切实可行、合情合理的系统解决方案。
以上三大要点是我对本书的解读,书中具体知识点有:认知误解叛逆孩子的10大陷阱;帮助你停止大喊大叫的25个办法;不和孩子争输赢的13个策略;获得家庭成员支持的重要性,如何减少孩子在学校里的叛逆行为等。如果你真爱孩子,就放弃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和过度反应,从摧毁性的、毫无价值的权利之争中解脱出来。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改变自己,不是改变孩子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愿你在家庭教育中,不再焦虑,而是冷静而坚定、积极而不心急,陪伴孩子一起从容、健康地成长;愿你的孩子成长为人格独立、温暖平和,拥有幸福能力的人。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
7.4
[美]杰弗里·伯恩斯坦( ) / 2022 / 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