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竞业限制,又称竞业禁止,指的是企业为防止一些商业秘密泄露或者员工利用企业原有的信息、资源跳槽到与其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中从事工作,而与员工约定,在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到与其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
关于竞业限制,最早出现于劳动部1996年发布的《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在该通知中规定,劳动合同可以规定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承担限制义务,但时间不得超过3年,同时应给予补偿。原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规定了竞业限制的问题。
竞业限制的前提条件。
竞业限制的前提条件是有可以保守的商业秘密,并且这些商业秘密有可能被接触到。如果用人单位根本没有商业秘密,或者虽然有商业秘密,但员工根本就不可能接触到,就没有必要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因为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具体究竟哪些算商业秘密,用人单位需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定。
竞业限制的对象。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4条的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对于所谓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地规定,是副总以上才算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中层以上的都算高级管理人员,而且高级技术人员也不是必须取得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究竟哪些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哪些属于高级技术人员,哪些是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国家并不作强制性规定,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判断,如果企业认为需要与某个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即使该员工不属于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高级技术人员,也是可以签订的。
因此,在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对象上,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只要用人单位认为员工掌握单位的一定的秘密,都可以与其签订。
竞业限制的期限、范围、地域。
(1)竞业限制期限最长为2年,超过的期间无效
〈劳动合同法〉第24条第2款明确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
关于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用人单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经济补偿的数额。
(劳动合同法》虽然规定了对于签订竞业限制的员工需要进行经济补偿,但具体经济补偿的数额,有没有最低数额限制,《劳动合同法》中并没有作规定。
一般来说,合理的经济补偿数额,应当综合考虑保守商业秘密的范围、竞业限制的范围和地域、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劳动者的收入情况、竞业限制的期限等因素作出决定。但是《劳动合同法》中并没有作出规定。
(2)经济补偿的支付方式。
《劳动合同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因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必须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由用人单位按月给予劳动者补偿。这属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经济补偿不能由用人单位在劳动者任职期间就随工资发给劳动者。如果是由用人单位在劳动者任职期间发给劳动者的,视为没有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给予经济补偿必须是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
(3)如果没有约定经济补偿金,竞业限制协议效力的问题
针对签署了竞业限制协议而没有约定经济补偿金或约定的经济补偿金过低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6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前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竞业限制的违约责任。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除了向劳动者提供了专项培训或者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劳动合同法》第23条规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由于单位给予了劳动者经济补偿,如果劳动者违反了竞业限制的规定,劳动者将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者主张违约金。
关于违约金的数额,法律上并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可以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决定,但建议企业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不要太低,如果约定的违约金数额太低,将很容易使劳动者故意违反竞业限制的约定,以违约金换取择业的自由,达不到协议本来的目的;但违约金数额也不宜太高,远远超过了劳动者的承受能力。
竞业限制协议的履行。
竞业限制协议签署以后,双方都应该按照协议履行。
(1)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协议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
竞业限制协议签署后,如果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的义务,而用人单位没有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7条的规定,那么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
(2)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如果用人单位签署了竞业限制协议,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劳动者必须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如果劳动者没有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10条的规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竞业限制协议的解除。
由于竞业限制协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署竞业限制协议后,劳动者不能擅自解除竞业限制协议,除非用人单位不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而法律赋予了用人单位解除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权利,但用人单位需要支付一定的竞业限制补偿金。
(1)劳动者解除竞业限制协议的权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8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3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用人单位解除竞业限制协议的权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9条的规定,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用人单位请求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劳动者3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企业在签订竞业限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并不是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员工越多就越好。
既然竞业限制协议可以限制员工到竞争对手处工作,为了以防万一,那就与所有的员工都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这样就可以防止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处工作。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和错误的,因为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用人单位在员工离职时就需要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因此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对于企业来说,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对于大多数不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来说,是不需要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只需要对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或者掌握其他重大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就可以了。
(2)竞业限制协议不能强制签订,必须与员工协商一致, 因此最好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就签订竞业限制协议。
如果用人单位打算与劳动者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最好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就签订。如果劳动者不同意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用人单位可以考虑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一旦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再与劳动者协商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纠纷时,要想达成竞业限制协议更是困难,而此时即使达成竞业限制协议,用人单位也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3) 应该明确竞业限制的地域、范围,越具体越好。
企业在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时,有些企业担心有些方面可能考虑不周全,所以就在竞业限制的地域、范围上,写得非常笼统。但是需要提醒企业的是,并不是写得越笼统、越宽泛,对企业的保护力度就越大。
如果企业有比较明确的竞争对象,可以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列明该员工不得到某些企业任职,同时对于哪些属于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最好界定得清楚些。
(4) 违约责任一定要约定明确。
企业在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时,一定不要忘了约定违约责任,如果没有与员工约定违约责任,员工违反了协议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虽然可以追究员工的责任,要求员工赔偿损失,但由于举证责任非常困难,而且如果没有造成损失,企业也无法主张员工承担违约责任,因此企业一定要与员工约定违约责任。
重点内容合集
丨丨
丨
丨丨
丨丨
丨丨
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丨
丨
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