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版式:王威
“人生除死无大事”,但我们对于这件大事的忌讳,却可以追溯到纵贯古今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传统文化里,“死”往往与“沉痛”连携在一起,是黑布白花撑起的追悼棚屋,外人不可进,只能听到从内传出的悲怆唢呐声。
如此大事,鲜有在影视层面作为主场,被浓墨重彩地刻画;而电影《人生大事》瞄向了殡葬这一市场稀缺题材,以十足的烟火气息解构了这项命题。这部现实题材电影,以殡葬师为主角,上演了一个市井之中的温暖故事。
观影之后,我们访问了影片的监制韩延、编剧兼导演刘江江以及主演朱一龙,从题材、人物、现实意义等多方面对“死亡”与“殡葬”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虽然电影主题涉及生死,却并不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大银幕之下,观众可以看到,原来死亡并不是一件不可言明不可触及的敏感事件,相反,直面死亡的这一过程,生动之中有泪点也有笑点,有释怀也有治愈,反向传达出一份对于“生”的积极意义。
对“生”的珍视,对平凡生活的珍惜,就是殡葬题材背后最炙热鲜明的温暖底色。
死亡与殡葬:稀缺题材的温情表达
用幽默诙谐的气氛去拍摄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既是中和,也是一种泰然处之的达观。而编剧、导演刘江江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葬礼,其实有着独特的浪漫情结。
刘江江少时在石家庄的郊县长大,爷爷是做棺材的木匠,也是方言里做丧事的“大了(Liao)”(婚丧嫁娶组织者)。于是,棺材与葬礼成了刘江江别样的童年。他经常躺进棺材,浑身盖满刨花,闻着松木、白木的气味,晒着太阳睡觉;爱看乡村葬礼上接地气的生动演出,也觉得把人活着时没有实现的愿望都用纸扎出来、烧过去,是寄托了一种浪漫的情感。这些洒过阳光的回忆,让死亡一词在他内心变得没有那么狰狞,而今具现在银幕之上时,就有了当下观众所能看到的那般温情质地。
2019年3月的一个傍晚,刘江江路过一家殡葬寿衣店时,透过门窗看到茶几旁边坐着一个正在写作业的小姑娘。这极具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予了一份直击内心的触碰,他觉得,这么一家看似“阴冷”的店,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角落里也藏着春天。
刘江江很快写下了一个关于殡葬的故事,并与韩延导演一拍即合。导演过《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的韩延一直关注着死亡的议题,“我认为生死就是一个终极关怀、终极课题,是最基本的戏剧需求”。以监制身份进入主创团队的他,敏锐地察觉到,时代发展到现在,丧葬业也在慢慢正规起来,避讳死亡的东方市场也是时候该有一部国内自己的相关题材影片。而《人生大事》的剧本特点也正在于,字里行间没有特别悲情、忌讳的东西,“用轻松和温情方式把恐惧剥离开,直面生命的逝去,这件事很值得我们去挑战”。
影视作品的核心是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人。想要讲好一个关于殡葬的故事,就得有一个合适的殡葬师。刘江江坦言,当下,殡葬工作者仍被很多偏见所包围,被认为“不太体面”。但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人的出生与死亡本身都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因为都“需要别人帮你”;而提供帮助的那些人,无论是接生的医生抑或是送行的殡葬工作者,同样伟大。为殡葬师正名,也成了这部电影极具意义的现实投射。
刘江江以现实为启发,以生活体验为思考的着力点,创作出了一个看似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实则内心柔软善良的殡葬师形象“莫三妹”。莫三妹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对等的视角,他从对自身职业的不认同,到最后的接纳与升华,其实是带着观众跟着人物一起在生活中走了一遭,让观众对于生与死这段旅程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回忆起拍摄时的场景,韩延讲起了一个镜头:小女孩的外婆去世,人们抬着棺材往外走。彼时,主创团队并没有跟群演详细描述棺材里的人是谁、跟周围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抬起棺材的那一刻,群演的眼眶都是泛红的。这一刻,韩延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天生对死亡怀有的敬意,这部电影讲了殡葬师这个职业,展开了他们的生活,也许真能消解掉现实里人们对于这个行业“晦气”的固有印象。
“那一刻,我觉得拍这部片非常值得。”
悟空与哪吒:互助相拥的市井温情
《人生大事》并没有将叙事的视角放在展现殡葬师行业的生活日常,相反,它讲述了一件“小事”,一件关于落魄大叔与桀骜小女孩相互理解、在雨中倾情相拥的小事。
刘江江为男主角莫三妹(朱一龙 饰演)写了一句判词,“见义勇为泥罗汉,逢阵必输纸将军”,用以表现“看起来吊儿郎当,实际上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物状态;他也为女主角武小文(杨恩又 饰演)写了一句“有情有义无法无天”,表现被人情味滋养长大却被遗弃的她面对生活的韧劲。
而这两句判词在影视语言中,则有了两个具象的化身——“孙悟空”与“哪吒”。
电影的开端,戴着金箍手环的莫三妹,与头扎两个“揪揪”、手持“红缨枪”的小文有了第一次冲突:小文的外婆猝然离世,莫三妹前来整理仪容,被小文怒斥“不准碰我的外婆”。一个是桀骜不驯,一个是性烈如火,初见时水火不容。
孙悟空、哪吒与片中两个角色之间,除去性格的相似,也有身世上的契合。在韩延看来,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与莲花化身的哪吒,都有着身出无源的孤独状态,正是这份孤独,才让原本矛盾激化的两人相互理解,相互认知了彼此心境。
于是,典型的人设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莫三妹与小文意外相识,又进一步更深地闯入了彼此的生活。暂时收养小文的莫三妹认为小文是他的“扫把星”,百般嫌弃;而总认为莫三妹把外婆抢走的小文,大闹葬礼,把他的生活与工作搅得天翻地覆。两人争吵、冲突,最后却发现彼此身上有着相似的伤痕。同样的童年,同样的孤独,同样的苦难,让年龄相差甚大的两人,在同住一个屋檐下之后,似孙悟空与哪吒一般惺惺相惜,成为了相互依靠、彼此支撑的“亲人”。
极致的人设,需要能撑得起的合适演员。
在刘江江看来,朱一龙与莫三妹的匹配度较高,能够诠释出人物糙的一面、无奈的一面与柔情的一面,最重要的是,两者骨子里很相像的“柔软”。
即便如此,拿到剧本后,朱一龙仍感挑战挺大,“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莫三妹会更直爽一些,他不高兴了就会表现出来甚至骂出来,高兴了就会笑,难过了就会哭,跟我还挺不一样的”。直到某天,朱一龙在殡仪馆旁的停车场观察到了一个剃着圆寸的陌生人,他的车上放满了花圈等殡葬用品,而他自己却似与外界疏离,整个人就靠在方向盘上抽着烟,听着流行的歌,讲着语音消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封闭小环境里。突然间,莫三妹这个人物在朱一龙心中就有了最初的模子。
刘江江感动于朱一龙为了角色所做出来的改变,“造型做了很大胆的改变,起码他之前都没有尝试过的,把他的头发剪短了,还让他增肥,给他做了一些‘毁容式’的设计,同时走路、坐、说话的方式上,从里到外给他做了改变,让大家看不出来他是朱一龙。作为导演来说,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是,你碰到了一个愿意跟你共同成长的演员”。
而寻找小女孩小文的演员颇费了不少功夫,很多业内前辈都劝刘江江适量删减小孩的戏,但他坚持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小演员,“这个人物值得我去冒这个险”。
小演员杨恩又的出现让主创团队眼前一亮,“小孩身上有那种混不吝的劲,这个很重要”,这是一种类似哪吒的气质。刘江江感慨说,行里有句话叫“人演不过动物,大人演不过孩子”,这不是能教出来的,一部分是老天爷赏饭吃,一部分是孩子身上特有的那种力量,“你看见她你就知道是她了”。
在搭档表演上,朱一龙与杨恩又化学碰撞,遇强则强,建立起了默契与信任感,在重场情感戏上自然发挥水到渠成。在影片后期,莫三妹将小文送回亲生母亲家,后却又与小文重逢——这样一场戏中,朱一龙没有与杨恩又提前沟通,他坚信她一定会给出最真实的反应,而那场戏她给到了超出所有人想象的更好的表演状态。悟空、哪吒,有着同样的孤独,又有着同样的炙热;不需相互救赎这般宏大,雨中两人抛开一切隔阂相拥的那一刻,就是市井传奇中最真实也最让人催泪的场景。
烟火与星星:直抵内心的现实延伸
虽然是聚焦殡葬行业的故事,但是《人生大事》借助这个场景,折射到了生活的种种细微。
死亡之外的一切,都是人生。在这样的人生里,主角莫三妹完成了一系列的和解。
从痛恨自己的名字,想要卖掉殡葬铺子转行,到接纳自己的职业,接纳自己身上的一切,完成了对自我的和解。
前女友的丈夫“六哥”因车祸去世,尸骨被碾压到识别不出全貌。莫三妹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强忍着生理上的不适,把尸体一点一点地拼凑、修饰,直至还原,完成了对爱情执念的和解。
父亲老莫是老手艺人,一辈子干丧葬。从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父亲离世后洞悉老人对葬礼的最后希望,完成了父与子之间的和解,也一并传达了对殡葬行业的尊重与传承。
“所有受的伤在生死面前都是擦伤”。珍惜当下,好好活着,向死而生,是面对死亡最好的回应。这是电影的生死观,也因而,虽然死亡这个词有着孤冷的气息,影片却一直试图把观众们拉回有着儿女情长的烟火凡间。为了让这份现实延伸出更具烟火气息的真实感,《人生大事》影片特意选择在武汉拍摄,刘江江访谈时表示,站在葬礼的这头讲生活,更要让生活的鲜衣怒马、活色生香喷发出来,而“武汉就是一个让你感受到活着真好的地方”,巷道灯火和方言台词都为《人生大事》定下市井朴实基调,直指小人物间互相温暖和救赎的治愈真情。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把殡葬师比喻成“种星星的人”。
“种星星的人”是小女孩小文的台词,是整个影片借用儿童视角传达的主创内心的温情表达。在韩延看来,“死去的人变成星星”,这种表达在很多人成长的路上都曾出现过,也或许在某个时刻宽慰过人们;而将人化为星星的摆渡者,就是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去世时,殡葬师为逝者穿上最后一套衣服、化上妆,如果放下世俗偏见仔细去想,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导演提出‘种星星的人’的时候,我觉得很有亲切感,也唤醒了懵懂时期我对于死亡的认知”。
电影里,莫三妹的父亲老莫死后,留下了一道难题——想要拥有一场与众不同的葬礼。莫三妹苦思冥想之后豁然开朗,将骨灰制成了烟火,一路驱车奔向江边,使它绽放在了夜空之中。那一刻,种星星的人,自己也成了星星。
星光亮在了生者眼角的泪水里,也化为希望亮在了胸膛里。
电影落幕后,观众们离席,走到黑幕下的街景中,若是抬头窥见了漫天的星辰,或许也能洞悉那一瞬间同样的悸动。那些亮在眼里心里的星星,就是市井生活中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