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这两天,因为人教版教材插画事件,引发了大家对教材、教辅以及童书的关注以及反思,尤其是童话大王郑渊洁,更是将枪口再一次瞄准了所谓的著名童书作家曹文轩。
对于曹文轩的批判,主要是几点,一是在编写教材中夹带私货,把自己的文章编入教材;二是通过签售等方式,变相地推销自己书写或编撰的书籍谋取暴利;三是缴税问题。作为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耿直老Boy,感觉郑渊洁老师的一生,除了写童话就是手撕曹文轩,几十年如一日,也挺不容易的。
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对于太高大上的话题没法参与,但可以参与一下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曹文轩是否夹带私货这个问题。
对于曹文轩,之前并不熟悉,只是有一次和同事闲聊,聊起孩子如何提升阅读能力的事,她说起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我却摇头表示没听过,同事直接用一副看到了傻子似的眼神,让我突然有种落伍的感觉。
只不过,后来一直也没机会拜读,所以只能是“闻其声,未见文”,直到前两天有人在网络上贴出曹文轩的《芦花鞋》,才第一次有了感性的认识。
就个人感受来说,《芦花鞋》也不能说糟,但还远达不到进教材的水准。
在自己的印象里,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笔凝练,寥寥数语,却能把事情说清,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感受传递给读者,但曹文轩的水平显然有点不给力。给人的感觉就是想学汪曾祺,但笔力又达不到,因为功力不行,导致文风不连贯,读起来给人一种生硬拼凑的感觉。比如开篇第二句就是“芦花鞋的制作工序是……”如果让一名真正的作家来写,他肯定是写描述制作芦花鞋的场景,然后再写制作时的动作、生态,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了解芦花鞋的制作过程,而不是平铺直叙地说明文似的方式来表达。
还有青铜卖鞋时的心理感受,好的文章在描述时,往往会把意思藏在文字中,让读者慢慢感受,但曹文轩依然是总结中心思想的方式,这一点读起来便让人感觉算不上佳作。毕竟,一对比,你会觉得废话太多,有点为了凑字数变成长篇而注水的感觉。
写作,其实是一件需要灵气的事。同样的文字,不同的语序会给人不同的语感。只不过这种感觉更多时候,有点像大家只能当食客不能当厨子,知道啥好吃啥不好吃,但却自己不会做。读文章也是,知道好不好,并不意味着自己能写好。
其实郑渊洁老师的文章,也不是语感特别好,但他寓意明确,读起来大家更在意的是内容而不是文笔,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粉丝。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特的感受。在此,也只是谈一些粗浅的自我认识。只不过,教材作为孩子们增加文学修养、加强审美情操的导向神器,不该敷衍对待。